开放生物资源保护多样性
- 旅游景点
- 用户投稿
- 2024-01-29 14:24:42
生物资源向社会开放
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加强战略生物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意义重大。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信息中心发布《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它汇集了中国科学院40个研究所72家生物资源库馆,超过743万份生物资源数据。目前,这些生物资源数据及相关成果全部通过网络信息门户向社会开放共享。
生物资源是人类繁衍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由其组成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国是世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生物种类还是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信息中心主任马俊才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历来重视对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创新研究。2016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以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科学研究为基本职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中国生物资源库,有多强大?
马俊才主持国内外生物相关数据库建设十余年,在他看来,其关键在于能否用大数据创造价值。“用好了,它就是金山;放着不用,它就是僵尸数据。”而目前该数据库已汇集了中科院40个研究所72家生物资源库馆,超过743万份生物资源数据。从支撑前沿研究、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构筑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中科院历时六年打造的这座生物资源“宝库正在各个领域辐射能量。
中国是世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为加强战略生物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2016年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BRP)应运而生。目前,BRP已形成“5+3+1”网络构架,即
中科院植物园、标本馆、资源库、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实验动物平台
等5个资源收集保藏平台,3个资源评价与转化平台和1个信息中心。其中基于各个保藏平台收集的生物资源数据已逾743.8万条。仅仅2021年,相关资源的研究就频频登上国际顶刊。
(原文网址:
逾743万份数据,这些生物资源他们这么用-新闻-科学网
)
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实验动物和资源数据平台。”中科院实验动物平台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田勇说。据介绍,这个涉及中科院18家成员单位的平台保藏了超过5000个动物品系76万只实验动物。其资源信息数字平台自2017年正式上线以来,数据逐年增长,目前已收录20795个品系的模式与实验动物模型,包括小鼠、斑马鱼、果蝇、猪、非人灵长类等9种实验动物模型,这些动物及其模式成为生命科学创新的源泉。通过构建实验动物基础数据及多组学数据库,相关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将进一步辐射至全国。例如,通过实现与国家实验动物资源数据库信息对接与汇交,进一步打造国际模式生物中心,助力神经科学、癌症、干细胞和表观遗传等领域研究。
在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承担着我国专利生物材料的保藏工作。据该中心主任周宇光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共保存用于专利程序的生物超过2.4万株,位居全球48个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中心的第二位,累计为超过3.3万件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提供了专利生物材料的保藏服务,为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物保护,并不简单
笔筒树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这种生长于距今3亿6000年前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蕨类植物,曾是同时代植食性恐龙的“口粮”。目前其野生植株仅在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部分国家有少量残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展野生笔筒树野外调查、孢子人工繁育等,尝试在广东省开展人工繁育的幼苗回归实验,并进行异地引入。相关工作增加了笔筒树的野外分布。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本土植物迁地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科学院13家院属或双管植物园新增迁地保护植物引种号8877个,包含已鉴定植物3891种,其中本土植物2949种,占比75.8、中国迁地保护植物大数据平台数据量突破1000万条,在植物信息查询、科学普及方面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除了植物园体系,中科院生物标本馆体系还有“另一本账”。这个由19个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的20家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体系,收藏的生物标本资源涵盖了动物、植物、菌物、古生物等,目前生物标本馆体系共保藏各类生物标本达2283.6万号,其中定名标本1228.4万号,模式标本33.8万号;近一半标本完成了数字化整理工作。
不止如此,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BON)已建成了覆盖全国30个主点60个辅点、包含针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的10个专项监测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撑。
生物安全,保护的是我们自己
一个真菌毁灭一个产业。这在世界历史上有案可循。曾作为天然橡胶原产地及主要种植区的巴西橡胶产量从全球原90?市场份额降到不足1、连本国需求也无法满足。其罪魁祸首就是橡胶南美叶疫病菌(SALB)。1910年来,所有对抗SALB的尝试都落空了。该病菌也因此被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列为生物武器。中国进境植物检疫也明确禁止美洲橡胶属芽、苗、籽入境。我国是世界上农林产品进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木材、水果、种苗等。如何守牢国门关口,防治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在蔡磊看来,准确、完善的生物资源数据库就如同一道“照妖镜”,能为国门生物安全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
作为“新成员”,中科院生物资源衍生库平台所属检疫性及有害微生物参比物质及标准库主要围绕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智能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通过系统梳理检疫物种存在的分类问题,建立检疫性菌物综合“知识库”,为解决口岸在检疫性菌物检测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中的重大科研需求提供基础材料、数据和解决方案。
不只是服务科学探索与国家战略需求,马俊才表示,BRP平台还面向公众在更大范围内开放共享。“不论是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只要在BRP平台关键词一栏输入一种生物种的名字就可以实现检索的功能,按需‘淘宝’。”他说,据悉,2020年,BRP共提供了44875株/份资源,提供科普服务5159267人次。
“生物资源是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国际国内都在加速相关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和开发应用。我们有优势,也有挑战。”中科院微生物所副所长向华说。对此,马俊才也表示,我国是生物资源大国,相关领域和科学家和机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资源标本收藏、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战略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生物资源背后:直面生物安全
所谓生物安全,它一般是指
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基于生物技术发展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人们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所谓生物安全一般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所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2015年以来形势转向严峻。生物威胁已经从偶发风险向现实持久威胁转变,威胁来源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威胁边界从局限于少数区域向多区域甚至全球化转变,突发生物事件影响范围已经从民众健康拓展为影响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与非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交织,外来生物威胁与内部监管漏洞风险并存。
1、传统与新型生物威胁模式暗流叠加
全球生物军控治理处于“鸡肋”状态,实施生物袭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反而有所增强。生物战理论已见雏形,美国防部开展20YY生物战战略研究。此外,新型的生物恐怖投送方式不断出现,追踪溯源面对严峻挑战,防范生物恐怖袭击难度大增。
2、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
近十年来相继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埃博拉、寨卡等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在全球化背景下,疫情传播更快更广,即使远在世界另一极,就只是一趟航班的距离。寨卡病毒自2015年开始不到一年时间,就从巴西传播至全球,感染了40个国家约50万人。
3、生物技术发展导致风险加大

科学家已在哺乳动物中首次实现“基因驱动”,基因驱动系统使变异基因的遗传几率从50?高到99.5、可用于清除特定生物物种。随着基因编辑和基因驱动技术的发展,基因武器风险越来越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生物科技负面作用的管控体系和能力有欠缺,有明显的内部性威胁,同时生物科技在许多战略方向存在“卡脖子”现象,有隐性的外部性威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经过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层层传导、相互作用,发展中国家面临形势通常更加严峻。
4、人类遗传资源流失和剽窃现象持续隐形存在
人类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具有巨大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但国际上围绕人类遗传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还存在各类“明取暗夺”现象。据俄罗斯多家媒体报道,美国系统搜集苏联地区传染病、菌株库以及俄公民生物样本,特别是美空军还试图搜集俄罗斯公民的滑膜组织和RNA样本。实际上,联合国《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虽然定义了“与生物资源交换相关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义务”,但其打击生物剽窃的宗旨的落实,还需要相关国家立法推进。
实际上,生物安全问题是困扰人类的老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战争演变,生物战经历了一个病毒威胁由“天然”到“混合”、由不可控到逐步可控的过程,在人类历史特别是战争史上留下累累恶名。古代社会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所限,人类很难研制出病毒,自然界存在的致命性病毒成为主要威胁,同时用这些病毒攻击敌军成为天然选择。最早的生物战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欧洲,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派人将染兔热病的绵羊放入敌国传染瘟疫,以削弱敌军、消除威胁。
人类自己造就的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细菌培养技术,掌握了提炼或人工制造微生物和毒剂的方法,人造或经人工加强的混合病毒及其武器迅速运用于战场。英国于1916年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武器研究基地;一战期间德军将制造的马鼻疽杆菌及炭疽杆菌,用于感染协约国军队运输物资装备的牲畜;侵华战争期间,臭名昭著的日军731部队,用我国3000多名同胞做活体试验制造病菌。与此相应,人类对生物病毒的防范技术也水涨船高,通过佩戴物理防护装具和化学试剂,以及缔结限制性条约或合作等方式来消除面临的生物安全威胁,成为当前防控的主要方式。
目前,日本科学家称已经成功研制出能自动“摆脱”人体免疫系统的超级病毒,一旦人类受感染,将回天乏术。可以想见,生物安防在应对天然病毒威胁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同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做斗争,研发更先进的防控技术、缔结更有约束力的条约、建立更强大的防控机制,成为事关人类生存的紧迫任务。
建立生物防护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许多国家都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2018年9月18日,美国发布历史上首部《国家生物防御战略》,从国防和军事角度评估和抵御生物威胁,以举国之力打造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俄罗斯致力于构建全域性核化生监测与报知网络,为军队和地方及生态高危目标提供有效防护;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把安全、国防等部门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生物安全防护能力是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坚强基石,是消除病毒威胁、有效应对生物战的关键和核心。美国对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一直很重视,仅投入的经费每年就达近百亿美元,在“生物盾牌”“生物监测”“生物感知”三大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其已具备首屈一指的全球传染病毒监测、预警、防护能力。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
而此次我们建立自己的生物资源库并对外开放,正是我们对生物安全的一次极大重视;一个小小的细菌,看似不起眼,却很可能会带来全人类的灭顶之灾;一言以蔽之,生物安全,是不可以被忽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做生物实验实验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真空、无菌这都是基本要求,所以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
基本技术指标:
1、温度可调:室温+4~42℃
2、湿度可调:35、00
3、内腔气体氛围能满足厌氧或低氧培养要求。
产品功能
1、机械强制对流内腔体系,确保温度、湿度、除氧、生物脱毒的持续稳定
2、简单紧凑的传输舱设计,确保样品转移轻松快速
3、内腔正压,确保外界空气渗透干扰
4、高性能材质,支持紫外线消毒与强氧化剂消毒
5、无真空充氮操作,简化操作流程,免去真空泵维护成本
应用领域
1、食品微生物检验
2、医疗卫生临床标本检验
3、厌氧菌研究
4、绿色新型能源研究
5、污染控制与治理
6、食品生产工艺研究
7、肿瘤研究、生命科学
8、材料研究
关注中国生物安全
为生物实验提供安全保护
伊特克斯手套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