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常识 > 威廉格利尔

威廉格利尔

威廉·格利尔是谁?

25岁拿下英国绘本的最高荣誉——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27岁又拿下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最佳童书大奖。

说他是“

一位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绘本画家

”一点也不为过。

而与我们常见的那些色彩饱合,人物卡通,情节夸张的儿童绘本不同,威廉·格利尔的绘本,全部来自由

真实的故事,他将那些让

大人也会着迷的真实传记故事,用凝练的语言和

三四种颜色的彩色铅笔,改编成小朋友也可以轻松阅读的绘本故事。

在这些人与自然的史诗故事中,不只有关于地理、动物、工程等多个方面的科学知识,也会引发小朋友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如果说威廉·格利尔有什么缺点,那么大概就是太低产了。十年间,仅出了这三本绘本。

每创作一本绘本,他都会花上三四年的时间,研读当年的史料、传记,甚至会尝试体验历史人物的经历。在准备《大象班都拉》这本书时,他甚至亲自前往缅甸,在从林中观察象夫与大象一起工作的场景,和大象领域的专家交流,还会亲自为大象洗澡。

大概也正是这样的“低产”,不急功近利,从而保证了作品的质量——每一本都是经典。

《大象班都拉》

这是一个在一百多年前,发生在遥远的缅甸的故事。为了让小读者对故事发生的年代与位置有更多的了解,威廉都会作出详细的背景介绍和导读。

缅甸在哪里?那里的生态是什么样的?故事的主角大象,与人类是如何相处的?

关于大象的科普,他画的特别直观。大象有多少种?亚洲象与非洲象有哪些区别?这曾经是我带娃去自然博物馆了解到的知识,威廉全部画的一清二楚。

大象的体重,如果只说一个数字,我们一定没有什么概念,但是让它和小汽车做个跷跷板,我们立马明了了。

大象觅食与睡觉的时间分配是怎么样的?大象如何游泳?即使识字不多的小朋友,看读也能看懂这些意思。

大象的习性与历史,更是如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示在我们面前。

当然,除了这些科谱,更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写下这个故事的人名叫詹姆斯,这个从小喜欢动物的小男孩,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得到了一份木材贸易公司的工作,他被派往缅甸,在那里他将与大象们一起工作。虽然在热带从林中,他有诸多不适应,但是大象这种神奇的动物吸引了他。

他向象夫学习关于大象的各种知识,并认识了一千多只大象。然而,他发现,将野生大象训练于可以帮助人们伐木的大象,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通过断食、鞭打等各种酷型摧毁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屈服。幸运的是,詹姆斯结识了一位技艺纯熟的名叫波多的象夫,他有更好的办法。

波多曾经亲自带大一只小象崽,这只以为缅甸独立而战的将军班者拉的名字命名的小象,跟随波多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暴力,只有满满的善意。备受启发的詹姆斯决定用波多的方式,来训练大象,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说服上级和老板,建议了一所大象学校,在这里,人类与大象不再是主人与奴隶一般的关系,而更像是协同共生的朋友。

在大象学校获得成功之后,詹姆斯又建立了大象医院。他的善良换来了大象的信任。而班都拉,不只是这里最出色的那一头大象,也是与詹姆斯最投缘的一只,甚至在詹姆斯被疟疾感染之后,还是班都拉走了几天的路把他送去了医院。

然而,当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最坏的事情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入侵了缅甸。

詹姆斯将大象们集结成了战象连,在班都拉的领导下,它们帮助英国筑桥修路,运送给养和武器。而到了1944年,詹姆斯接到了转移的指令,于是,他带着40士兵和4名军官,60作妇孺,53头大象和90位象夫和学徒一起迁徙。作者把这些人物与大象,一个不落地画了下来。

看到他们迁徙的路线,我和娃又不由自主地拿去世界地图面前比着找到他们当年的路线。

这注定是艰难的旅程,复杂的地形,甚至来自猛虎的袭击,不断有人想要退出。他们甚至要开凿一条陡峭的天梯而翻过大山,恐高的詹姆斯在此只能匍匐而行,而身形巨大的大象们,都在班都拉地带领下顺利登顶。

最终,他们成功到达了新的营地,大家都得救了。

战争结束了,詹姆斯成了英雄,但他知道,这份功劳,他要与班都拉分享。然而,当詹姆斯离开缅甸前,想找它告别时,他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位兄弟,最终他只找到了班都拉的尸体,它长长的象牙,已经被人取走了。

在长期的与大象相处中,詹姆斯意识到,作为人类,不应该与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割裂,他们也有爱与情感,我们同属于一个王国。

很多年前,我曾经在泥泊尔和泰国近距离接触过这些庞然大物。在那里,它们是人类的交通工具,观光客们可以坐在大象背上去国家公园,观看野生动物。

位于尼泊尔奇特旺的国家公园,也有大象幼儿园和大象学校。

当我走过去的时候,小象想用鼻子把我赶走,也看到当地的工作人员在给受伤的大象上药。

在泰国,我买过一个大象便便制作的相框,据说卖掉的钱可以用来改善大象的伙食。然而,我的导游朋友还是告诉他,这里的大象生活的很惨。

在上海动物园,偶然遇到大象饲养员的讲解,了解到那里的一头大象,有严重的刻板行为——这是因为它悲惨的童年经历。那头从小就很聪明的大象,开始被用来给游客们做各种类似画画等技能的表演,因为聪明,又被一个马戏团买走了,在马戏团,受到了折磨式的训练,记不清是由于什么原因,他被送来了上海动物园,然而,他在这里,也总是对着墙角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没有想到,时间走过了100年,大象依然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为数不多的好消息,是去年全网热搜,全民紧盯着的西双版纳大象迁徒的故事。野象群在壮大,甚至有点北迁的意思,人们对大象更加包容。

大象是一种聪明的社会性动物,他们与人类有很多的共同点,包括丰富的感情。当年的詹姆斯帮助大象与人类形成更好的链接,也在大象的帮助下走出战争的阴霾,却没办法让他的朋友大象班都拉逃过偷猎者的猎枪。

读过这本书后,我和娃都不禁在思考,我们与大象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与大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因为人类智力超群,就可以奴役其他动物吗?其实大象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邻居,拒绝象牙制品,拒绝大象表演,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为大象所作的为数不多的事了。

《喀伦坡之狼》

这个故事,来自于动物小说家西顿的故事。最近,我家娃正沉迷于《西顿动物记》,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位动物小说家,竟然也曾经是一个猎人!

而正是他与喀伦坡儿狼王的故事,让他从一名猎人,变成了一只可以站在动物视角思考的小说家。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西部,1862年,欧洲拓荒者来到西部,狂野的西部草原上,适合动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大部份野狼都走了,只有几匹狼还坚持着。

这一狼群的首领,名叫洛波。战斗力强悍的狼群,经常会攻击牧场主的牛儿们。牧场主们开始开出1000美金的奖赏来猎取波洛的脑袋。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1000美金可以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好几个冲着赏金而来的猎人,来到西部,他们想用毒药,用陷阱,用夹子,来捉住狼王洛波,但都铩羽而归。

最后,住在纽约的自然学家和画家——西顿,来到了这里。西顿喜欢观察大自然,描绘野生动物,然而,要描绘野生动物,很多时候她都需要先把动物猎到手才能近距离观察和刻画(以画鸟类图谱闻名的奥杜邦也作过同样的事),于是,他也成为了一名猎人。

与那些猎人不同,西顿在捕猎前,要先仔细的观察动物的行为习惯,然后才会出手。不过即使如此,西顿也被儿狼王洛波耍了好几次,洛波将西顿浸过毒药的几块肉全堆在一起,还在上面撒了泡尿。

洛波太聪明了,太难骗过了。但是西顿发现,洛波竟然恋爱了,对象就是那只漂亮的白色母狼布兰卡。于是,西顿将目光头像了布兰卡,他用精巧的障眼法布下陷阱,布兰卡上钩了。无力逃脱的布兰卡,与远处的波洛,用嚎叫告别,虽然西顿已经成功了一半,但他并不觉得兴奋。狼王波洛在布兰卡断气的地方嚎叫了一整天。西顿叫助手在这周围布下了130个捕兽夹,还用布兰卡的气味吸引波洛的注意。

最终,这只就像成了精一样的狼没有斗过人类,当人们找到它时,它的四只脚都被捕兽夹夹得紧紧地,而它依然站在草原上。

西顿拦住了拿出猎枪想打死波洛的牧场主,把他放在马上带回了牧场。这时,它曾经的队伍,一哄而散了。

威廉格利尔

被除去捕兽夹的波洛,被带上了项圈,虽然它已经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是,它失去了最爱的伴侣,失去了它的王国,它开始不吃不喝。第二天,它就这样悄无生息地死了,西顿将它与布兰卡埋葬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在人类的视角看来,是英雄猎人终于用智慧除掉了草原恶霸的故事。然后如果换成狼的视角呢?这是家园被占了,最后的头领狼王,被诡计多端的邪恶猎人,利用他对妻子的爱尔杀死他们一家的故事。

为了猎狼而来的西顿完成了任务,但他却觉得自己错了,这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没有再猎杀过一匹狼,反而开始推动野生动物和自然地保护。甚至还以狼的视角写下了这个故事。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西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他的行动,播撒下了动物保护的火种,越来越多的人追随着他的脚布。

被称为“生态伦理之父”的

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真正的文明“是人类与其它动物、植物、土壤互为依存的合作状态”。

遗传学的鼻祖

阿道夫·穆里

是最早的狼生物学家之一,对托克拉特狼群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采集了1700多份粪便样本,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狼主要捕食驯鹿和达尔羊里年老或体弱一类,它们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获缺的一部份。

生物学者

法利莫厄特,曾经1963年被加拿大政府派遣去调研狼群的罪恶,因为那里驯鹿数量极巨减少。他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观察记录了狼群中“乔治一家”的生活,得出的结论是——那里的狼是以黄鼠和北方梭鱼为主食的,并不是造成驯鹿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相比于狼,人类活动的影响对驯鹿数量的影响反而更大。而且还证明了狼的社会是一个尊老爱幼、谦让和平的社会,远不如人类凶残。他的书《与狼共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了很多人对狼的看法。

大卫爱登堡,则更为人熟知,他与BBC合作的自然科普纪录片,影响着一代人对自然的认识。

但是,狼的现在的生存状况,又是如何呢?书中记录着1973年灰狼被纳入美国《濒危动物保护法》,1995年黄石国家公园还在狼群在此地灭绝后又重新引进了14匹狼。

然而,在2020年,在这本书出版几年后,特朗谱政府便将灰狼从美国《濒危动物名录》中移除了,好在2022年2月,在动物保护组织的诉讼下,拜登政府又将灰狼重新加入了《濒危动物名录》。

书的最后,写着西顿的一句话——

洛波死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们明白:

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们无权消灭它们,也无权让它们永远消失在我们的子孙面前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面长长墙壁上,画着各个年代灭绝的动物——斑驴、袋狼、胃育溪蟾、渡渡鸟……那些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从未得见过的动物,也再没有见到它们的机会了。

看完这个故事的娃对我说,故事里的大灰狼都是坏人,但是在它们的世界里,它们也是有情有义的,是不是?

就像大象班都拉一样,我们都是这座星球上的居民,我们不应该对他们赶尽杀绝。

《极地重生》

与前两个故事不同,这并不是人与动物的故事,而是人类与大自然的故事。

这是一次关于南极探险的故事,我和娃第一次读到关于“坚忍号/持久号”的故事,是在那本名叫《改变世界的十次伟大探险》的科普绘本中,虽然整个故事都在这里被讲得一清二楚,但是我俩都没有留下太深的印像。直到我们读到了这本《极地重生》之后,今天在整理要还的书籍时又翻开了这本《改变世界的十次伟大探险》,才发现,原来这次探险,就是《极地重生》的故事。

威廉对“持久号”的故事刻画的是全面而细致的,他不仅详细描述了沙克尔顿的生平,记录了他为了筹备这次南极远行如何募集资金,招幕队员,还写下了参与这次探险的每一位队友的名字和职责,甚至,他连随船所带的每一只狗狗的名字。

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探险,因为他们在途中受到暴风雪的影响,根本没能到达目地的南极。在他们的大船“坚忍号”被冰挤碎后,他们的目标,就变成了“活下去”。

他们在冰面上建立了一个临时营地——冰洋营。缺衣少食没有住所,便开始建立冰屋,并捕猎海豹和企鹅补充给养。

但是,让我无法想像的是,即是是在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他们携带了乐器,每周六还会举办一场音乐会。这些小小的娱乐安排,让队员们保持清醒,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是支撑着他们回到大陆的信心。

在无数此惊险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救援,最终,全体队员一个不少的回到了家。

真个故事惊心动魄,无数次险象环生,那恢宏的画面无数次提醒着我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这并不是一个人类战胜自然的故事,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比的渺小,但是,这是一个人类对未知不断探索的故事。

虽然他们没有成功,虽然他们曾经面对着巨大的风险,但是,后来者们依旧不断在向着未知探索——深海、雨林、宇宙……这大概便是人类的天性。

不只是故事

在这一套书中,其实我们并不只可以看到故事,它还带着我们了解了更多

认识世界

书中有很多地图,有美国西部的地图,有南极探险队的航线图,有缅甸山地的地图

仔细看看这幅地图,再回头从故事中记录一下他们每到达一个点的时间,想像一下他们在那里呆了多久。还可以去找找现代南极旅行路线的地图,对比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了解机械船舶

建造一艘大船,需要多少种工具,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去南极的船需要怎么样的特别设计?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去博物馆或者造船厂参观一下,现代的船是什么样的?

上海的江南造船厂是可以参观的,停泊在这里的“远望号”也是可以买票登船参观的,我想这一点是很多男孩子喜欢的环节。

一次野外探险需要什么样的准备?

对照着你的野外露营清单,看看他们的极地探险,都准备了什么?认一认看,威廉画下的这些物资,你能认出几个?

艺术鉴赏

这部绘本虽然作者每一本都只用了三四种颜色的铅笔,但是他却用它们画出了绚丽的画面。

无数个场景都好像风光大片一样,不仿就从这里,跟威廉学一学配色与构图。

来自《大象班都拉》红配绿都能配的这么好看

巨大的浮冰与人类的小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狼王离开,鸟儿盘旋在夕阳之下

玩转数学

这套对故事书所出现的人物与事物都刻画的一丝不苟的绘本,特别适合带小朋友一起玩玩数学游戏。

比如让小朋友数数,这里有几只黑色的狗狗,几只黄色的狗狗,几只白色的狗狗?加在一起又是几只?

数数这里有几只长牙象,几只没有长牙的大象?

数数这里有几个士兵的枪是放下的,数数这里有几个穿绿色群子的象夫,有几个人抱着宝宝?

五千多字,依然写不尽我对这套绘本的喜爱。甚至还没读完,就已经开始后悔为什么这么晚才发现这本好书,刚刚读完,就已经开始期待这位天才作家的下一本史诗巨制了。

所以,你也一定不要错过它呀!